
1. 五保戶是中國農村地區對特定困難群體實行的一種社會救助制度,其核心在于保障其基本生活。申請成為五保戶,申請人必須是居住在農村的村民,并且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必須低于當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這是申請五保戶的硬性經濟門檻,確保了救助資源能夠精準投向最需要幫助的貧困家庭。
2. 除了經濟條件外,申請五保戶還必須滿足法定的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其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這“三無”條件。其中,“無勞動能力”通常指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或經鑒定為殘疾等級為一、二級的重度殘疾人。“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義務人無能力”,則意味著申請人缺乏來自家庭的經濟支持和生活照料。
3. 在具體的申請流程上,符合條件的村民需要由本人向戶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如果本人因身體或文化等原因無法申請,可以委托村民小組或他人代為提出。村民委員會在收到申請后,會進行入戶調查,核實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勞動能力和法定義務人情況,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4. 經過村委會的初步審核和民主評議,認為符合條件的申請人情況會在村內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公示期滿無異議后,村委會會將申請材料上報至鄉鎮人民政府。鄉鎮政府進行最終審核,作出批準或不予批準的決定。一旦批準,申請人便可正式享受五保待遇,獲得包括糧油、服裝、住房、醫療、葬葬等方面的基本生活保障。






